• 您好,欢迎访问“手机bt365”!
当前位置: 手机bt365 > 财会 > 银行从业 > 复习指导 > 风险管理 >

2015年银行业初级资格考试《风险管理》必备考点

2015-04-08 09:46 [风险管理] 来源于:未知
导读:二、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 商业银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为其盈利的根本手段。 商业银行是否愿意承担风险、能否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直接决定商

二、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

商业银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为其盈利的根本手段。

商业银行是否愿意承担风险、能否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直接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

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警告世人,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可持续发展对于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我国《银行法》第四条: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对银行风险进行正确的识别、计量、监测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和方法,是保证稳健经营,实现“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经营原则的根本所在。因此,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字:承担和管理风险、改变经营模式、提供风险管理定价依据、创造价值、核心竞争力)

第一,承担和管理风险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商业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原动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和承担客户不愿意承担的风险,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参与者用来转嫁风险的主要平台。商业银行吸收和承担客户风险的能力主要来自其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技能,利用分散或对冲等方法对从客户方承担过来的风险进行管理。

例如,私人银行业务,增加利润,银行主动承担、管理风险;外汇交易和衍生产品交易,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以做市商的方式向客户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的。

积极、主动地承担和管理风险有助于商业银行改善资本结构,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本,以及大力推动金融产品开发。

第二,风险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从传统上片面追求扩大规模,向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从以定性分析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向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管理模式转变;从侧重于对不同风险分散管理的模式,向集中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模式转变。

通过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可以了解和认识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内部状况和业务开展的不确定性,对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性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对未来的客观预期,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主动、动态地管理潜在风险,为提高收益制定相关策略,将各种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最终实现风险-收益的合理平衡。

如果没有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战略实施只能停留在业务指导层次,难以从宏观战略层次和微观技术上分析、判断风险与收益的合理性,难以适应商业银行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第三,风险管理能够为商业银行风险定价提供依据,并有效管理金融资产和业务组合。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能否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价,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通过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可以准确识别和计量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风险成本和风险水平,并据此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此外,商业银行可以广泛采用风险管理技术进行动态管理,调整资产、负债组合,发现并拓展新型业务。例如,借助风险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国际先进金融机构能够针对客户的特定需求,提供迅捷且多样化的私人银行财富管理服务。

第四,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

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具有自觉管理、微观管理、系统管理、动态管理等功能。高水平的风险管理能够降低商业银行的破产可能性和财务成本,保护商业银行所有者的利益,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例如,商业银行的负债一般由浮动利率负债和固定利率负债组成,资产包括浮动利率资产和固定利率资产,利率风险显然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至关重要的风险。利用风险管理技术,合理匹配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或利用利率衍生工具对冲风险,有助于降低利率风险敞口,降低现金流的波动性,稳定商业银行收入水平,降低税收负担,减少经营成本。

此外,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也将有效地降低各类风险水平,减少附加的监管要求,降低法律、合规、监管成本。因此,建立和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被认为是商业银行创造价值的重要手段。

第五,风险管理水平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

从市场经济本质来看,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反映在市场竞争中一家商业银行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对良好投资机会的把握能力。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任何投资都是风险和收益的结合,只有那些有能力承担高风险的商业银行,才能获得高收益的投资机会。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决定其风险承担能力:一是资本金规模,因为资本金可以吸收商业银行业务所造成的风险损失,资本充足率较高的商业银行有能力接受相对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比资本充足率低的商业银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二是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资本充足率仅仅决定了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的潜力,而其所承担的风险究竟能否带来实际收益,最终取决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只有通过积极、恰当的风险管理,才有可能将所承担的风险转化为现实的盈利。此外,有效的风险管理还有助于降低经营成本,从而使商业银行在竞争中更加具有风险承担上的优势。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

2006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一系列风险计量的规范标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模式发生了本质变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资产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这主要是与当时商业银行以资产业务(如贷款等)为主有关,经营中最直接、最经常性的风险来自资产业务。一大笔额信贷资产的违约,常常导致一家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困难,甚至停业倒闭。

因此,商业银行极为重视对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通过加强资产分散化、抵押、资信评估、项目调查、严格审批制度、减少信用放款等各种措施和手段来防范、减少资产业务损失的发生,确立稳健经营的基本原则,以增强商业银行的安全性。

2.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进入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开始了高速增长,社会对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极为旺盛,商业银行面临资金相对不足的巨大压力。

为了扩大资金来源,满足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同时避开金融监管的限制,西方商业银行变被动负债为主动负债,对许多金融工具进行了创新,如CDs、回购协议、同业拆借等,利用发达的金融市场,扩大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极大的刺激了经济发展。虽然商业银行由被动负债变为主动负债导致了银行业的一场革命,但同时,负债规模的迅速扩张大大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杠杆率,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和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

同期,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也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哈瑞。马柯维茨提出投资组合论,即如何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已经成为现代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石;而威廉。夏普在1964年提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资产的风险溢价、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定量关系,为现代风险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一阶段的金融理论被称为华尔街的第一次数学革命。

3.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固定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导致汇率变动不断加大。始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导致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加剧,利率的波动也开始变得更为剧烈,利率和汇率的双重影响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波动更为显著。此时,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模式显得稳健有余而进取不足,单一的负债风险管理模式进去有余而稳健不足,两者均不能保证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均衡。

正是在此情况下,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重点强调对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匹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经营目标互相代替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同期,利率、汇率、商品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大量涌现,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工具。1973年,费雪。布莱克、麦隆。舒尔斯、罗伯特。默顿提出的欧式期权定价模型,为当时的金融衍生产品定价及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开辟了风险管理的全新领域。

4.全面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银行业的竞争加剧,存贷利差变窄,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或从事其他中间业务来谋取更高的收益,非息收入所占的比重因此迅速增加。

在捕捉更多业务机会的同时,金融自由化、全球化浪潮和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使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日益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全球化的趋势,原有的风险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等一系列事件进一步昭示,商业银行的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而成。在此情况下,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也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由此前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管理并举,信贷资产与非信贷资产管理并举,组织流程再造与定量分析技术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编辑:网站编辑)

风险管理推荐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